top of page
Search

點廢成金:台灣廢光纖暗藏3億商機,工研院新技術打造「鍺」循環經濟

  • Writer: tenlife2019
    tenlife2019
  • Sep 14
  • 3 min read

在全球關鍵礦物供應鏈緊張之際,一項隱藏在廢棄光纖電纜中的巨大商機正悄然浮現。隨著工研院開發出先進的回收技術,台灣每年近5,000公斤的廢光纖,有望轉化為價值超過新台幣3億元的戰略物資「鍺」,不僅為高科技產業注入強心針,更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中,開創一條自主的循環經濟之路。

全球警訊:關鍵礦物的供應鏈之戰

近年來,全球高科技產業鏈面臨一項嚴峻挑戰:關鍵礦物的供應高度集中。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,特別是在加工和提煉環節,幾乎壟斷了多數關鍵礦物的市場。以稀土為例,中國的產能就佔了全球92%的產出。自2023年起,北京陸續對多項關鍵礦物實施出口管制,這份清單包括了對半導體、光纖通訊至關重要的鎵和鍺。這些政策不僅引發全球材料市場的供應緊張與價格劇烈波動,也對高度依賴進口的台灣產業敲響了警鐘。如何確保戰略物資的穩定供應,已成為國安層級的重要課題。

「鍺」的重要性:驅動未來科技的心臟

「鍺(Germanium)」是一種稀有金屬,以其卓越的半導體特性和紅外光學穿透性,成為現代科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。從構成全球通訊骨幹的光纖網路、軍事及民用的紅外熱像儀、太空應用的高效太陽能電池,到PET塑膠的催化劑,處處可見鍺的身影。缺少了穩定的鍺供應,許多尖端科技的發展都將受到限制。

鍺金屬在光纖通訊、紅外光學、太陽能電池、電子元件、PET催化劑和LED照明等多個高科技應用領域
鍺金屬在光纖通訊、紅外光學、太陽能電池、電子元件、PET催化劑和LED照明等多個高科技應用領域

台灣的隱藏寶藏:廢光纖中的新礦脈

面對外部供應風險,台灣的機會其實就在自己手中。根據統計,2023年台灣產生了近5,000公斤的廢光纖電纜,這些被視為廢棄物的纜線,正是富含高純度鍺的「城市礦山」。

目前,這些廢光纖約有4,522公斤在國內處理,另外355公斤則流向境外。然而,國內的傳統處理方式多以物理粉碎、分選後焚化非金屬部分,導致最有價值的鍺金屬在過程中大量流失,十分可惜。

若以2024年鍺金屬每公斤約2,100美元的市場均價計算,台灣國內這4,522公斤的廢光纖,潛在價值高達950萬美元(約新台幣3億元);即使是出口的部分,也相當於每年將74萬美元(約新台幣2,400萬元)的寶貴資源拱手讓人。

台灣每年產出近5,000公斤廢光纖,以及若能有效回收,可創造超過新台幣3億元的年度經濟潛力。
台灣每年產出近5,000公斤廢光纖,以及若能有效回收,可創造超過新台幣3億元的年度經濟潛力。

技術突破:工研院打造循環經濟新模式

為了解決此困境,工研院成功開發出「先進濕法冶金技術」,為廢光纖回收帶來革命性的突破。相較於傳統的物理處理與焚化,此新技術能高效、環保地從複雜的廢光纖中萃取出高純度的鍺金屬,回收率大幅提升。

此圖對比傳統(左,紅色)與工研院(右,綠色)的鍺回收路徑。傳統方式導致鍺金屬流失;工研院技術則實現高效回收,將廢光纖轉化為高純度鍺,供高科技產業循環再用。
此圖對比傳統(左,紅色)與工研院(右,綠色)的鍺回收路徑。傳統方式導致鍺金屬流失;工研院技術則實現高效回收,將廢光纖轉化為高純度鍺,供高科技產業循環再用。

這項技術不僅能將廢棄物轉化為高價值的戰略原料,更能打造一個閉環的循環經濟模式:從國內產出的廢棄物中回收關鍵原料,再投入國內的高科技產業鏈使用。這條路徑不僅大幅降低了對進口的依賴,減少了地緣政治風險的衝擊,更將廢棄物處理的環境成本,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效益。

建立本土的關鍵礦物循環模式,不僅是企業的商機,更是提升國家產業韌性的重要戰略。透過技術創新將廢棄物「點石成金」,台灣正在為自己在全球供應鏈中,找到一個更安全、更永續的關鍵位置。

參考資料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